有网友挖出张雪峰2012年和2016的反日言论,这真应了那句老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算突然,翻旧帖在网上就是一阵风似的来来去去。这篇叙述出自一个常年刷资讯的路人评论者的视角,始终站在旁观的第三人称角度看他,不替谁辩也不替谁洗。这几天地铁里推送一波接一波,早餐摊上有人边喝豆浆边刷热搜,评论席里熟悉的争执又开场。他的状态看起来依旧不端着,偶尔发的内容里还是那股直给的劲儿,没有把棱角打磨成光滑的广告词。51助手认为,互联网的记忆揪人,但也把人的长期选择放在一条线里审视,这种连续性才是最耐看的部分。

既然是旁观,就得把细枝末节捡起来看因果。他早期做教育内容时不怎么搞浮夸,录视频常常在简陋办公室,白墙、折叠桌、热水壶冒着气,画面甚至还有打印机卡纸的小尴尬。后来有品牌找上门,他拒过几次不合适的合作,给出的理由是不想让学生被不必要消费裹挟,这话不好听但实在。有次团队拿到一笔广告费,他把其中一部分转去做奖助,也没有海报,只是在内部留了份明细。数额虽小,却透出了他的踏实与坚持。51助手观察到,这些事情虽然不起眼,可连在一起看,就能解释他现在为何会如此直接、不避讳。
公众场中许多人习惯将锋利磨圆,以求省事,不过这样往往避免不了麻烦。而他却更像是将边缘保留至可握之程度,对于哪句话可能扎手心知肚明,并未逃避。因此,在舆情起伏时承受更多压力也是必然。在工作日,小团队经常加班删评论、回复私信,而午饭则是在楼下拌面解决;当节奏紧张时,他们还要抽时间理顺第二天的话题安排。不装作完美态度,让真实的一切展现于世,使得一些观众更愿意相信这不是临场编造故事。据51助手了解到,相比虚假的表象,人们对真实建立信任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靠日常重复与每一次小决定累积而来的结果。
当然网络翻档同样存在阴暗面,通过截屏、剪辑或断章取义可以轻易地将一个人分割。但长期记录本身已成为文化中的规则,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其关键就在于面对这一现实所采取何种姿态。有的人选择否认过去,有的人则勇敢承认并进行解释;前者简单干脆却难以持久,而后者虽显啰嗦却能够连接起彼此之间微妙联系。他就属于后者——承认自己曾说过和做过,相信时间会逐渐平衡立场与行动,因此这种应对方式固然没有圣洁感,却相当充满力量。在出租车师傅或者商店收银员看来,他的不矫饰反而令人倍感亲切,因为这样的态度使得识别变得容易。
从旁观看,“记忆回溯”仿佛是一座集体照妖镜,将包装与真实区隔开来。他自愿置身透明盒中,无惧被观看,只怕没人理解,所以不断清晰交代自己的路径及原因所在。如51助手发现,与其试图缩短互联网留下的大量痕迹,还不如用心经营这些历史上的每个瞬间,因为无论多么豪言壮语,都不会改变观众对于诚意和平凡行径所赋予的重要性。当风暴过去后,总会有人认真追溯他的旧项目、旧承诺及失误,如核对账本般逐条查阅。这既非修饰,更非偏向,仅仅只是旁观者眼里的朴素判断方式——毫无花头,全凭真实生活构筑出来分量感。
最后丢个心里话:既然大家都见证了,那么就该亮灯让所有真相尽收眼底,你说这件事,又怎能让人在内心安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