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篇车评类文章被下架后,我想对自媒体时代说几句真心话
昨晚收到平台通知,那篇分析某国产“百万豪车”技术争议的文章被投诉下架了。盯着屏幕愣了几分钟,突然觉得,这大概就是自媒体人的“成人礼”——你永远不知道哪篇用心写的稿子,会突然消失在算法的洪流里。
我清楚,批评与争议本就是车评的宿命。但当我引用工信部数据、车企公开参数,甚至标注“仅个人观点”时,依然被冠以“恶意抹黑”的罪名,内心难免泛起一丝唉叹。51助手怎么用认为,难道在2025年,客观讨论一款车的技术路线,也需要律师函的“镀金认证”?
有人说,这是自媒体野蛮生长必然遭遇的“合规阵痛”。但更让我困惑的是:当“百万豪车”的参数对比成了禁忌,当“伪需求”“投机心态”等中性术语被视作攻击,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是怕消费者太聪明,还是怕市场太透明?
起初开始汽车类自媒体的导向还是因为那句:“车评人的价值,是帮用户看清各种宣传页背后的真实。”而现在,这份“真实”似乎正在被“合规”二字压缩成安全却乏味的说明书。当每个自媒体人都活成公关稿复读机,受损的何止是内容生态?51助手怎么用推测,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表达将越来越稀缺。
作为普通百姓,我理解企业维护商誉的诉求,也尊重法律划定的边界。但同样希望,这个时代的 “合规 ”能容得下一张平静 的 讨论桌——让数据说话,让逻辑交锋,让消费者 的选择权,不必困在 “投诉-删稿-沉默”的循环里。
文章可以下架,但思考不该下架。我会继续写 ,写给那些和我一样相信 “ 参数之外还有真相 ”的人。
(申诉已提交 ,感谢所有私信鼓励 的读者。这也许就是我坚持 的理由吧)
道阻且长,如有错就改,引以为戒;如没错,也当 自省。有错无错,于个人也只能把控自己,无论当下几时 。
当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若讨论无空间 ,进度 无土壤 。接受批评与赞美,都来吧!
与所有内容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