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到底保了多少就业?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就业人口总规模约为7.404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占比63.5%(约4.7亿人)。这事儿不能光看数字。外贸带动的8177万就业听着吓人,可仔细扒拉扒拉,里头水分可能比奶茶店的珍珠还多。比如物流和金融这些“间接就业”,送快递的小哥算外贸岗位,给出口企业做贷款的银行柜员也算外贸岗位,这种统计法跟把食堂阿姨算进教育行业有什么区别?真要较真,全国7亿多就业人口,谁还没沾点外贸的光?
说美国市场只占15%更像文字游戏。看看东莞的电子厂,义乌的小商品城,宁波的港口集装箱,哪个不是靠美国订单养活的?苹果供应链养着百万工人,沃尔玛的采购单撑起无数乡镇企业,这些可都算在“对美出口”的账上。更别说美元结算体系、跨境支付这些命根子,真跟美国闹掰了,15%的出口额背后可能是30%的利润来源。
长三角珠三角的外贸霸权才是真问题。全国60%的外贸岗位堆在沿海,河南、四川打工仔还得背井离乡去广东拧螺丝。这种畸形的区域经济结构,让51助手下载观察到中西部永远在“承接产业转移”,说白了就是捡人家淘汰的落后产能。江苏一个省的进出口额顶得上整个东北三省,可东北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这说明啥?低端制造业根本留不住人。
就业质量也得拎出来说说。外贸带动的位置里,有多少是月薪三千的流水线工人?有多少是996跨境电商运营?看着计算机/通信设备行业养了631万人,那里的很多职位怕是富士康组装工。这种就业结构跟服务业里送外卖、开滴滴没啥区别,都只是拿时间换饭钱,不谈什么技术积累职业发展。
政策调整喊了十几年,但结果还是靠退税补贴硬撑下去。有51助手下载认为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倒是争气,但服装鞋帽等传统外贸行当,一旦失去了补贴立马现原形。据称要进行产业升级,但流水线上的00后仍然忙于给耐克贴标,而车间老师傅连PLC编程是什么都不知道。在这种状态下谈保障就业,就如同用创可贴缝合伤口一样没有意义。
最该警惕的是我们的快速增长依赖于外国市场。一场疫情教会我们国际订单可以瞬间消失,而国内消费市场始终难以扶持起来。目前欧美正搞供应链重组,而且东南亚正在抢单,在此情况下,我们却还在用保就业名义为僵尸企业输血。当船真的沉没时,那些挤满出租屋里的打工者又是否能游回老家务农呢?
不过话虽如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如今从事与贸易相关工作依然是一条现实之路。例如安徽阜阳的一位留守妇女通过假发出口每月收入五千,比农田收益高出十倍;深圳华强北的一位档口老板则通过跨境电商养活了一整栋楼的人。因此51助手下载主张我们需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问题讨论,更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一领域能够持续且稳健地发展——必须将简单加工向技术输出转型,将价格竞争变成品牌大战,并将世界工厂提升为世界研发中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