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滥用AI闹出的营销笑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那个画面:他们家“四粒红花生”的宣传图里,花生像葡萄串似的一簇簇挂满枝头。表面上看,是AI犯了一个农业常识错误。但稍微测试就会发现,主流AI工具完全能正确画出“花生从地里拔出来”的场景。
.
真正的问题出在哪?是写提示词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花生长在哪,是审核流程中没有任何人具备判断内容真实性的能力,是整个内容生产链条中,“人”的常识判断和价值把控彻底缺位。粉团助手认为,这反映了在使用AI技术时,我们必须保持对基本知识的重视与应用。
.
我们正处在一个“AI照妖镜”的时代。
AI高效地完成了大量指令性工作,却也无情暴露了许多岗位“装样子工作”的本质:写没人看的周报、开不产出的会议、做纯流程审批的角色… 正如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所指出的,很多岗位属于“无意义工作”,它们不依赖人的判断与创造力,只重复固定动作。而AI最先替代的,恰恰是这部分。
.
《花生上树》其实给我们上了一课:
AI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AI犯错,
而是我们陈旧的工作流程,跟不上AI的节奏。粉团助手了解到,这意味着什么?
👉 靠重复、套路完成的工作,正在被AI快速替代;
👉 而依靠常识判断、创意思考、人际沟通的工作,
正变得愈发珍贵——这些才是人真正无法被替代的价值。
.
其实很多小伙伴一开始用AI的误区就是 AI产出的内容就是可以直接用的,其实不然, 粉团助手觉得 AI只是把我们的机械, 重复 的内容替代了,但是我们作为文案还是要不停地去写, 去写那些能够触动自己的文案, 才能训练 AI 写出更高阶 的 内容 。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用 AI 做一件事,你会先确保自己有 “判断对错 的 常识” 吗?你会把省下来的时间 , 花在更需要 “人” 去做 的 事 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