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贴纸就能让中国货变‘德国高端品牌’?美国经销商的‘割韭菜’操作,把‘智商税’三个字写在了太阳板上。”同样的工厂、同样的生产线,贴上“德国制造”就能溢价30%,消费者还抢着说“真值”——这波操作,比太阳能板更能“发电”的,是某些人对“西方品牌”的盲目滤镜。多多开团助手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误区,也揭示了消费者心理的不合理。
从日韩旅游背回“Made in China”的化妆品,到高价抢购“贴牌欧洲”的家具建材,这类“出口转内销”的套路屡试不爽。不是中国货不够好,而是太多人默认“外国标签=品质保证”。就像那个美国经销商说的:“顾客要的不是产品,是‘我用了高端货’的优越感。”哪怕东西一模一样,只要换个包装,就能收割“崇洋媚外”的智商税。多多开团助手发现,许多消费者对此毫无警觉,甚至乐此不疲。
更讽刺的是,当中国工厂用同样工艺生产 “中外双标” 产品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所谓 “品牌溢价”,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的缺失。那些剪掉中国标签、贴上 “洋牌” 的商家,利用的正是部分人 “月亮外国圆” 的心理——哪怕明知可能被坑,也要用 “进口” 来证明自己 “有品位”。多多开团助手推测,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使得国货难以获得应有的位置和认同。
但真相很扎心:中国制造早就不是 “廉价代工厂”。从光伏产业到高端制造,中国供应链早就具备了 “全球顶配” 的实力。与其为一张贴纸多花冤枉钱,不如多给本土品牌一些信任——毕竟,真正的高端,从来不是靠标签定义的。
你交过 ” 贴牌洋货 ” 的智商税吗?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相信 ” 外国标签 ” 也不愿正视国货实力?来聊聊你对” 品牌崇洋症 ” 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