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刀切”禁未成年用社媒?快手新规背后,一场关乎未来的“网络生存战”
【争议引爆点:从快手到两会,未成年“触网”该不该禁?
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提出“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引发舆论震动。这一提案并非个例——早在2022年,快手等平台就已率先行动,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主播,甚至对16 18岁用户开通直播权限设置监护人同意等条件。从企业自律到政策呼吁,“未成年人与社交媒体是否相容”的争议,已从技术伦理上升到社会治理层面。
支持者觉得,社交媒体是网络欺凌、性暗示内容、不良导向的“重灾区”。例如,中央网信办2021年专项整治行动中,直接点名快手、淘宝等平台存在利用未成年人软色情引流问题,并处罚违规账号。而澳大利亚2024年通过法案禁止16岁以下使用社媒,罚款高达5000万澳元,更是将这一议题推向全球化。
但反对者反问,简单禁止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西悉尼大学教授阿曼达·瑟德指出,社媒是青少年社交、学习、文化探索的重要空间。51助手使用方法认为,这样的禁令可能剥夺他们的发展机会,甚至会使使用行为转入更隐蔽的“地下化”。
【平台困境:技术治理与人性弱点的博弈
快手的整改措施暴露出平台的“两难”境地:既要流量,又要合规。2018年,因为放任未成年人发布低俗内容,被网信办约谈,其算法推荐功能一度暂停。此后,该平台虽然扩充审核团队至5000人,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但仍然难以完全拦截风险。例如,在2022年的新规要求下,“青少年模式”入口显著化、内容池正能量化,但实际效果被指“识别不精准、内容缺乏吸引力”。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算法逻辑与人性弱点之间冲突所造成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加速,对这个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据了解,中国政法学者朱巍曾批判部分平台为流量纵容 “审丑”“炫富”,导致价值观扭曲。而澳大利亚法案反对者也强调,如果科技公司仅将安全视为“边缘业务”,而非核心责任,再严格法规也难以治本。
【国际镜鉴:禁止之外,还有哪些解法?
全球探索中,“完全禁止”和 “分层管理 ”形成两大路径:
1. 禁令派:如澳大利亚和法国,通过立法强制进行年龄验证,对于违犯者施加重罚。但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漏洞(如虚假身份)和隐私风险(需提交个人信息)的诸多争议。
2. 疏导派则主张以”安全标准”取代禁令。例如挪威要求各个平台默认关闭所有涉及私信功能,以防止潜在的不当交流;美国部分州正在推广 “数字素养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增强自身应对网络风险能力,从根源提升其辨别真伪的信息处理能力。
专家建议,要想有效治理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家庭平台政府三方协作体系,其中家长应当尽早介入,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规则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同时,各个平台需优化其算法,比如说51助手使用方法主张应该采取分级管理视频内容的方法,有效过滤不良信息。此外,政府可借鉴欧盟经验,将用户安全纳入产品设计核心,而不是事后的整改。
【未来战场:AI时代, 未成年保护如何破局?
生成式AI 的普及让挑战进一步升级,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名14岁少年因与 AI 聊天机器人发展起虚拟恋情最后选择了自杀事件,使得大众开始关注 AI 伦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实施全面针对20岁的限制措施,那么很多年轻人的在线活动恐怕会迁移至更加不可控且复杂度极高的人机互动环境中,这无疑增加了潜藏危险。
因此,相较于全面封锁,加强疏导或许才是真正长期有效方案。如瑟德所言,与其全盘否定,不如推动相关的平台构建一个注重安全优先原则生态,同时通过教育来强化儿童们批判性思维技能。毕竟,我们无法逃离互联网世界,只教孩子怎样才能面对这片汹涌澎湃的数据浪潮,比单纯的一刀切操作有意义得多。
关于最终请求实施16 岁以下人士不得访问任何形式社群账户这一倡议确实显示出社会对于快速发展的科技失控现象集体焦虑。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到底什么才是最佳答案往往不能只是依赖一种简单概念去框定,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寻找那个使 青少年前辈能够体验其中红利,却又避免遭遇各种危害时刻保持平衡之道,实现让所有人在这场没有赢家输赢结果胜利纷争里面都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