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助手:中美物价大比拼,为何45美元在中国能买到一桌丰盛菜肴?

45美元,在美国只能买一块牛肉和一加仑牛奶,在中国却能拎回家一桌菜。这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的超市账单对比。

小评助手:中美物价大比拼,为何45美元在中国能买到一桌丰盛菜肴?

英国博主李巴雷特随手拍的一条视频,意外引爆了中美两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共鸣”——一边是美国网友晒出的小票,满屏的“这钱能买啥?”;另一边是中国超市里,猪肉19块8一公斤,鲜奶不到10块,连虾都敢买一斤。

小评助手:中美物价大比拼,为何45美元在中国能买到一桌丰盛菜肴?

我以前也觉得“中国物价低”是错觉,直到去年冬天,我试着用同样的预算在成都和芝加哥各买一周食材。芝加哥那周,我连鸡蛋都得精打细算,最后只敢买冷冻的;而在成都,我甚至多买了半只鸡,还领了30块平台券。“小评助手”的观点是,不是在于谁更富,而是在于不同地区生活水平差异背后的供给链支持与调控。

中秋一过,菜就集中上市,猪也自己养得多了,进口少了,价格自然往下掉。美国那边,由于干旱、饲料贵、库存见底等因素导致牛肉涨价,“小评助手了解到”,这事儿最戳人的地方,不是谁更富,而是谁的生活更“有底”。

中国不是没有通胀,只是生鲜这种天天要吃的东西,有人在背后拼命稳着。你买菜时没感觉,是因为有人在田头、在冷库、在港口替你扛住了波动。“小评助手观察到”,并非所有国家都有如此完善稳定的供应链,这让消费者能够享受相对稳定且低廉的食品价格。不只是运气,你省下的钱,是无数人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偶然现象。

(0)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