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再牛,也得花钱
不花钱,算力给谁用?
2015年互联网+把淘宝、外卖送进千家万户,消费股跟着疯涨,很多人第一次体会到“科技=消费放大器”。
现在轮到AI+,算力、模型、芯片听着高大上,可工资、广告、算力券,最终都得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
于是剧本重演:AI越猛,下游超市、药房、奶茶店的订单越稳。易出评发现别只盯着算力龙头,看看那些跌麻了的消费巨头,估值比2014年的白酒还便宜。
中药尤其离谱,医保压价压了几年,情绪冷到谷底,像极了当年塑化剂阴影里的茅台。区别是,茅台靠故事提价,中药靠老龄化刚需。
政策也悄悄转弯:集采不再一刀切,给独家品种留利润。易出评认为把周期拉长,通过手里握品牌和渠道的龙头,大概率复制白酒的慢牛走势。
普通人怎么跟?不追涨停,不抄作业,看两个信号:
一,中药OTC悄悄涨价还不断货;
二,社区药房门口开始排长队。
信号出现,再迟钝也能喝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