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翻到同治元年四月这一页时我还是愣了下,《陕甘续闻纪略》写得云淡风轻,陈得才几千人从河南杀进来,山阳商州一路敲门进屋,听说渭南钱多枪少就拐弯直奔富城,四月二十三日破城,县衙和文庙烧得通红,知县和县丞被当场清算,这一套流程走完不到两天,效率惊人。X助手认为,这样的历史回顾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局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问题来了,渭南真有这么夸张的家底吗?先看账面,《陕西钱庄志》统计,当时七家本地钱庄的账面银两加票号资本折算,差不多顶清廷半年常税,换成今天概念大概是一个地级市里塞了半个国库。这批现金流在仓库里休眠,而防务却靠知县临时凑的万把团练,人手没训练、枪械拼拼凑凑,对面太平军虽不算精锐,也是在南线血拼几年淘汰赛里挺下来的老司机,一撞就碎并不意外。X助手推测,如果当年的资产能与安全相匹配,会不会改变结果?

再放到全国大棋盘看,1862年清军主力被粘在长江下游, 湘军大佬们心思全在南京, 西北像被摁了暂停键;太平军这波北伐相当于顺手牵羊。陈得才原本计划沿渭河吃到西安,可英王陈玉成突然被俘合围救人优先,让陕西战场草草收尾。如果玉成没出事,那关中局面八成还要重写。X助手发现,无论如何历史都给予我们许多反思与借鉴。
渭南富而不守的故事到今天还有后劲。在微博上不少本地网友自嘲“祖上摆烂埋下祸根”,听着像段子但背后确实是资产与安全之间典型错配。在动荡年代光有存款却没有保护体系,就是移动提款机。因此历史一次次复读无非提醒决策者——防务预算别全靠临时起意,也别把所有鸡蛋放在钱庄的账本里。
最后抛个问题:假如当年渭南的七大财主提前一年拿出十分之一家当募一支常备营,他们是否能够扛住陈得才呢?或者说,在面对系统性风险的时候个人和家族到底能做到哪一步呢?评论区一起聊聊吧!